PG电子奶茶

  • 展示中心
  • 守望海河两岸铸辉煌 气象逐梦津湾扬风帆 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4-03-21 17:23 来源:PG电子奶茶 阅读次数:

      渤海之滨、海河之畔,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宛如渤海明珠。城中运河缓缓流淌,映射出城市的光影,天津这座崇尚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在传承中焕发出熠熠光彩,在奋斗中书写着无限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视察天津,“三个着力”“四个善作善成”等重要要求,始终是指引天津发展的“元”和“纲”,更为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坚定了前行方向。天津市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保障天津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近十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4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

      海河流域面雨量预报细化至246个分区,北极航线万手机用户,1分钟呼叫2000名应急责任人

      7月1日,由天津市气象局提供的北极航线气象信息,首次通过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北极航线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发布,而这项业务成功开通的背后,得益于天津市气象局直面“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将北极航线公里的强大支撑。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锚定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持续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落地天津,滨海新区和宝坻区两部双偏振天气雷达“南北对望”;中心城区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2.36公里,网格化观测试点区域地面站网密度达百米级;集监控、运行、展示于一体的智慧气象运行中心高效运转。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气象探测网,为这座城市穿上感知天气的高精度“皮肤衣”。

      依托“智能感知”,天津市气象局“智慧预报”能力不断凸显,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业务平台,形成1公里、1小时分辨率的智能网格预报体系,短临预报实现10分钟滚动更新;预报产品嵌入大城市、海洋、流域、健康、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电力等各类专项服务中;城市气象预报精细至基于位置逐小时滚动更新,天津港分区预报精确到百米级、分钟级,海河流域中小河流精细化面雨量精细到246个分区,海洋气象预报产品延伸至黄渤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

      近日,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天津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辅助下顺利靠泊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摄影:张妍

      业务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于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天津市气象局着力健全一体化气象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团队培育和人才输送机制,建成海洋气象、数值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都市农业、气象环境与健康和海河流域7支特色研究领域创新团队,搭建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近十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科技赋能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完善递进式服务,筑牢大城市防灾减灾防线日,一场大暴雨使天津蓟州区的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陡然倍增。市、区两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提前一周预判天气过程,提前3天开展逐日预报,提前1天提供暴雨落区和强度预报,提前6小时发布暴雨灾害风险提示,提前3小时发布暴雨预警、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等,提前1小时开展点对点“叫应服务”,助力该地区3352人安全转移,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不断完善“131631”递进式决策气象服务机制,成立市、区两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及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立了以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为先导的极端强降雨应急机制,健全了政令畅通、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力”不断提升。近5年来,由气象、宣传等7部门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机制已累计启动17次,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十余种渠道全网发布;落实临灾预警“叫应”,已累计“叫应”应急责任人1万余人次;建成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1分钟紧急呼叫2000名应急责任人,实现任意圈选区域一键式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为大城市发展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气象防灾减灾在服务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也成效显著。市气象局与规划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森林火险、农业等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与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一路三方”交通应急管理机制,津蓟、京沪高速等路段万车事故率同比下降63%;与应急管理、水务等部门共建“多员合一+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防灾减灾“触角”延伸至最基层;打造了科普宣传“小实体大网络”工作格局,创建“应急之星”“首席说天气”等品牌,着力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如今,气象服务已在天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如不间断保障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年均开展跨部门弹性供热会商10余次,有力保障天津“民心工程”;市气象局、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南开大学等联合组建“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全国首发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入院人数最高降幅11.9%,累计节省住院费用4000余万元,估算节省经济负担2.43亿元等。

      2024年5月18日,天津市蓟州区气象局采取“中文+英文”双语气象服务模式,助力第21届中国·天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成功举办。摄影:吕欣宇

      近年来,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海上门户,天津积极发展“向海”经济,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天津市气象部门将做好港航气象服务作为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实践,打造了集“区域协同、局校合作、局企共创”于一体的业务发展新机制,将港航气象有力融入航运安全和港口运营。

      2020年8月,天津市气象局、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天津港航气象服务中心。四年间,三部门握指成拳,联合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和智慧港口建设气象服务能力,重点面向环渤海、东北亚,辐射全球海域范围开展气象服务。

      天津市气象局矢志不渝构建海洋气象综合监测体系。截至目前,联合环渤海气象部门建设42个海上气象站、沿岸3个探空站、8部天气雷达、8部风廓线座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直收站……多类型“硬核资源”,随时洞察海上天气“行踪”。

      随着天津海洋气象一体化平台的建成,市气象局实现黄渤海海域空间分辨率精细到1公里,未来3天预报精细到1小时,具备了黄渤海和西北太平洋范围内形成针对35个港口、17条航线个海区的点、线、面结合的预报能力,实时开展海上大风分区预警,让船舶更具“明眸慧眼”;联合天津海岸电台开启国内首个北极航线海上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助力“冰上丝绸之路”航行安全……与此同时,市气象局充分融合先进科技资源,研发落地一批核心技术产品,在气象大模型本地化应用、三维空间预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风险影响预报产品开发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天津滨海新区气象局职工坚守在渤海逞北A平台国家基本气象站,对海上气象观测设备进行维护。摄影:孙达鑫

      2021年1月,由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实现港口精度气象预报的智慧气象一体化平台——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正式上线余家公司投入使用,为各公司提供集气象风险监测、预警、防御为一体的精细服务,帮助港口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全方位保障港口运营和调度。

      2023年,天津气象部门针对天津港集团业务延伸需求,在大沽口、高沙岭、大港港区新增设21个精细化预报点位,解决天津港三大港区预报点位严重缺乏的问题;引入北京冬奥会气象科技成果“百米级、分钟级”预报产品,预报频次从逐日两次提升到10分钟滚动更新,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00米,为天津港科学调度作业提供更有效的参考,进一步提升了作业效率。

      天津港年平均应对天气过程约137次。智慧平台的应用,每年为港口争取到超过150个小时的作业时间。

      9月的蓟州,绿意盎然,天津“最美天路” 宛若一条巨龙,盘卧在翠峦碧波之间,远处的翠屏湖波光粼粼,与沿线的彩虹公路、彩虹隧道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绝美画卷。这不仅是一条山水之路,也是天津市蓟州区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是气象部门积极探寻将气象元素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格局的向往之路。

      今年9月,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天津大学在蓟州区梨木台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全市首个森林生态气象观测塔,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梯度环境气象要素的观测,为天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助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绿色生态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构建生态气象、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目标“三位一体”生态气象业务格局,通过监测技术、预警服务、行业赋能等手段,将气象融入地方发展,以科技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并以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科技创新为重点方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绘就美丽天津生态发展画卷。

      实际上,这只是气象观测数据服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一个侧面。天津市气象局还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面向未来抢占气象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推动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23年3月,天津市气象局与蓟州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推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典范城市建设。

      2024年9月,天津市气象局在蓟州区梨木台国家自然风景区建成全市首套生态气象观测站。摄影:张妍

      2019年8月,市气象局在蓟州区梨木台建成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蓟州全区平均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可达2000个以上。如今,双方构建出氧吧与文旅、赛事、双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集群,良好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今年“五一”期间,蓟州区重点监测的文旅商接待场所共接待293万人次,综合收入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8.5%,可谓是擦亮了生态旅游这块“金字招牌”。

      田野稻花香,渐知秋实美。9月22日,2024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顺利举办。现场果香四溢,吸引过往市民驻足欣赏,丰收的秋日画卷背后,气象力量不可或缺。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聚焦都市农业“多元生产”共性及“土特产”地域特性,麻将胡了最新官方版下载实施“气象要素×现代农业”行动,以气象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共同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将传统的种植业气象服务向助力提升都市农业生产经济附加值转变,创建“3个三”的服务理念,即服务覆盖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个领域,服务串联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气象服务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天津市气象局为东丽区华明镇胡张庄村葡萄种植园安装“丰聆”小气候监测设备,并利用手机小程序为当地农户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摄影:杨莹

      针对场景众多的中小农户,市气象局创新打造集“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定制化服务”于一体的气象服务新模式,开发集“便携式采集终端+数据产品云+微信小程序”于一体的为农气象服务微平台,并首创国内农业气象服务“供销社”模式产品——“丰聆”,直面产值高、规模小、名优特农产品,为农户提供基于位置和场景的点对点个性化、伴随式服务。目前,“丰聆”已走出天津,在河北、内蒙古、吉林、广东、广西、重庆等省(区、市)落地,布设站点60余个,服务对象涉及粮食作物、设施果蔬、经济林果、食用菌、中草药等10余种作物及多个生产模式。

      好气候成就好产品,好产品转化好效益,气候条件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2018年,天津市气象局启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及溯源工作,率先开展“小站稻”气候品质评估及信息溯源,并创新“气象+保险”风险对冲服务模式,打造“天知稻”服务品牌,在宝坻清水思源、宁河泽宇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示范,较好提升了品牌效益。

      市气象局以“气候品质”认证赋能“津农精品”农产品品牌,目前已为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等10余种“津农精品”开展了“气候品质”评估,深入挖掘优势农产品的气候生态经济价值。并自2022年起利用气象媒体矩阵开展“津农精品”知名度推广,在天津卫视黄金时段《天气预报》节目中宣传,年覆盖416万人;联合沙窝萝卜等品牌负责人、气象主持人开展专场助农直播,助力销售量提升。2024年,市气象局实施“津农精品”+气象服务赋能项目,并参与制定《天津市农业品牌化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5年)》。截至目前,“津农精品”品牌总数达到225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整体溢价率达到10%。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天津农产品在气象赋能下越走越有劲头。新征程上,天津市气象部门将助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