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1 17:23 来源:PG电子奶茶 阅读次数:
pg电子平台8月2日,由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的“造化——新江南空间艺术”大展在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开幕,集中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深耕江南空间的建筑师、艺术家与学者的实践、实验与研究。
借着听讲座的机会,笔者和总策展人谭峥交流了本次展览的内容: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一时刻重访江南?江南空间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重要作品不可错过?
8月16日午后,一场急雨造访醉白池公园,附近的松江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四楼VIP室渐渐坐满了听众,这里即将进行一场主题讲座。
主讲人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涤宇和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助理研究员吴洪德,他们分别聚焦古徽州岩镇和苏州虎丘,探讨古舆图、文人画等历史图像中呈现的江南景观。
这并不是“造化——新江南空间艺术”(以下简称“造化”)展出期间第一次举办主题讲座,此前在云间会堂进行的讲座,围绕上海住宅、江南的想象、近代上海建筑工人群体等话题展开,涉及建筑学、历史学和文学等多个学科,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参与分享的学人开辟了展厅之外的另一重对话空间。
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一时刻重访江南?总策展人谭峥表示,这和展览的主办方有很大的关系。松江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谋求更重要的地位,希望建构一个不同于上海主城区(全球化城市、摩登都会)的文化身份——这个文化身份要在江南六府一州乃至整个广义江南的文化版图中去寻求渊源。而江南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范本。展览背后,考量的是国家文化战略。
“江南”所指的地理范围在历史上屡屡更迭,致使有关江南的范畴存在多种理解。春秋、战国、秦、汉时指今天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则专指今天苏南和浙北一带。近些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程度加深,有关江南话题的讨论,其范畴已延伸至“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的长江以南地区。无论在哪一种层面上看,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松江都处在江南的核心区域,并通过纵横交错的水网,与江南的经济和文化串联在一起。
松江之于上海,是起始也是根脉。九峰山林地带水草丰润,上海先民自松江开始劳作生息,并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陆续修建水利、围圩造田,将这里改造成了鱼米之地。松江同样是上海开启相对独立行政建置的地区,唐天宝十年置华亭县,县治即位于松江,元代由县升府,逐渐建起府城,之后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并设立上海县,是为上海市建城之始。在“江南意匠”板块展出的作品——《松江府城及仓城舆图》中,能够看见包括云间第一楼在内的松江府城内外的建筑。
据作者刘涤宇介绍,该作品试图借鉴传统舆图的叙事性思维,对明清松江府城及仓城的各种要素进行选择性复现。舆图体现松江府城发展的足迹。元至元十四年华亭升府后,城中府县并存,不足以容纳众多官署,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工商市肆、绅民宅第开始沿市河向西发展。明代松江府中一直存在修筑新城以扩城的提议,尽管新城未能修建,在府城西门外却筑起一座西仓城,用以保护存运漕粮的水次仓,明清时期,仓城发展成为府城外的市井商业中心,也是这一时期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
云间第一楼,始建于宋代,现存楼基残墙为元代遗物。该楼先为唐宋华亭县衙门楼,之后又作为元明清松江府署谯楼,堪称当时松江城中第一高楼,是古代松江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的仓城区域保留了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民居建筑,如云间第一桥、大仓桥、杜氏雕花楼等,围绕其形成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松江地区宝贵的连片“江南空间”,正在推进自身的保护性开发。此次亮相于“造化”的部分作品在追溯仓城历史的同时,不忘对仓城未来展开想象。
云间第一桥,始建于宋代,因横跨古浦塘得名跨塘桥。该桥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也是古代松江漕运起航离城之处
大仓桥,初为木桥,明代重建,原名永丰桥,因桥南有水次西仓得名,也称西仓桥。该桥是松江仓城的标志性建筑
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坐落在晚清至民国建筑杜氏雕花楼,该楼是松江民居中西建筑装饰合一的典型
元末至明代,松江因为兴盛的棉纺织业迎来繁荣,一跃成为国内经济中心地区,在缙绅商贾云集之处,兴起了建宅造园的风尚,坐落在松江市河南岸的颐园就是该时期的园林代表之作。颐园的布局可能出自明末清初的松江籍造园艺术家张南垣之手,并在晚清江南县令、民国南社文人之间流转,以雅居、雅集场所的角色拥抱现代的浪潮。
“何陋之有”是本次展览上的重要板块,展厅中,黄一如、王凯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影像记录和年表对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家冯纪忠的“建筑人生”进行了梳理,从而呈现了以张南垣、冯纪忠为代表的营造家对于后世开展建筑实践的启发。
冯纪忠生前作品体现了建筑学人对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语言的继承和创造性表达,由他主持设计的方塔园位于原松江府城的中心,园内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周围配以宋代石板桥,明代砖雕照壁、楠木厅,清代天妃宫,集文物和园林于一体,被认为是松江遗址的缩影。居于方塔园东南角的茶室——何陋轩更是冯纪忠的杰作,据了解,何陋轩的建筑造型灵感,正是来自于松江本地四落水民居弧形屋脊形式。2021至2023年,何陋轩在黄一如的主持下经历了保护性修缮,竹厅和周遭环境进行了精心替造、修补和完善。本次展览首次完整地展出了何陋轩标志性的弯曲屋脊底部的竹构件。
绵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丰富的江南建筑创造,使得松江成为承载江南文化的重要样本,“造化”在尽情诠释这一内涵的同时,还通过“万象焕新”主题板块,展示集体愿景与正在发生的空间建设活动,让大众能够看到可预见的改变。古时松江就已凭借其区位和水运优势,历来是串联上海和广袤江南腹地经济联系的节点,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今天,松江建成上海地区连接江浙两地的交通枢纽,继而成为面向长三角的西南门户,是对其历史身份的延续。
截至目前,上海松江站的总体建设进度已完成80%,建成后它将与原松江南站、综合服务中心等建筑整合为松江枢纽,大幅提升松江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交通便利性和区域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人群,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的多样性。在“松江枢纽”展区另一侧有面落地窗,站在这里,游客可以见证远处的上海松江站,一座“万象焕新”的江南空间即将诞生。
(文/图 陈虹静雯 上海近代史爱好者,作品散见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文中部分图片来自“造化——新江南空间艺术”)
本书是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史上的巅峰著作之一,是中国著名古园林与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的重要学术论著,其在中国园林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地位一直位居国内各园林类书籍之首。
本书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作出评价。该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这方面的资料尤具历史价值。
假山石、古亭台、奇花和异草,营造布局,方寸得天然。这是每个苏州人的造园梦想。蔡家、王家和纪家,他们把自己毕生的财富用在建造自己的一座梦想园林上。呕心沥血,园林渐渐呈现出它的隐逸之美。但发生在园林的日常生活之中,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
杭州·分享会|今天我们还需要人类学博物馆吗?:《77街的神龛》新书分享会